
易经自从十七世纪走向世界,在历史和现代开创了诸多领域新局面,它象一颗璀璨的明珠,闪耀出科学光芒,并不断震撼着世界。
在易经养生方面,《黄帝内经》以易学思想为核心确立了中医的理论基础,《周易参同契》揭示了人体气的运行与作用规律。唐代孙思邈对“易医同源”的探索,开启了医易学的序幕。当前,新冠疫情肆虐,易医一体的学术探究再一次把易学、中医学推向新高度。人体科学的推进始终离不开易经养生这条主线。
一、养生很重要
拥有健康未必拥有一切,失去健康必将失去一切。易经文化所建立起来的人体科学和养生科学,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主旋律,几乎每个人到了一定年龄都会关注养生问题。从生命发展规律来看,衰老是必然的,生命总要死亡,“老死的”属正常,“病死的”属异常,但病死者的比例占98%以上,而且,越来越多的病变正向中年甚至青年蔓延。生命诚可贵,养生最重要,目的就是让人们走出“40岁前用身体挣钱,40岁后用钱养身体”的怪圈,达到健康生活。
一般而言,一个人的疾病大体来源于十二个方面:
一是“吃来的”,就是病从口入,由酗酒、过寒过热饮食、暴饮暴食偏食等导致生病;
二是“想来的”,就是因不健康的心理如嫉妒、虚荣、自卑、孤独、猜疑、自负、抑郁等导致的疾病;
三是“带来的”,就是由先天命理带来的疾病;
四是“风水的”,就是由环境问题引发的疾病;
五是“阴阳的”,就是由夫妻关系不良引发的疾病;
六是“性情的”,就是因性格问题引起的疾病;
七是“贪来的”,就是因贪图酒色财气名引发的疾病;
八是“人品的”,就是因伦理道德问题引发的疾病;
九是“职业的”,就是因从事特殊行业导致的疾病;
十是“气来的”,就是因经常怄气引发的疾病;
十一“说来的”,就是不讲口德感招的疾病;
十二“火生的”,就是火气攻入腑脏引发的疾病。
许多人为了追求事业不顾身体健康,严重透支,“出师未捷身先死,长使英雄泪满襟。”所以,养生很重要,必须领悟“1和0”关系的人生定律。

二、养生不复杂
学习易经文化,目的全在于应用。把易经应用于养生,无非是找准病源,治于未病。
一是用全息原理诊断疾病
人的健康和面相、心性、事业、环境是一体多面,多象归一,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全息原理。
如一个人心脏有问题时,左手臂会酸、麻、痛;肝脏有问题时,小腿容易抽筋;肾脏出现问题时,说话沙哑;脾胃出现问题时,偏头痛。
面相关联健康,如印堂反映肺,山根反映心脏,鼻子反映脾胃。
声音对应健康,如唇音易得肺病;齿音易得肝病;舌音易得心病;嗓音易得肾病。
性格对应健康,如男人常发怒,容易造成器质性损伤;女人常抑郁,容易得乳腺疾病。
二是用风水文化断定疾病
人类来源于天地。天定命,地定运,地即地理风水。在风水文化中,阴盛则阳病,阳盛则阴病。如光煞照人得眼疾;卫生间门对床,必引来疾病;天天生活在脏乱差的环境中,也会成为垃圾身体;住宅四面临风预示着人丁病弱、家庭败落。
这里特别指出,医院治愈不了风水问题疾病。
三是用八字六爻预测疾病
天干地支是宇宙密码,易经是打开宇宙的钥匙。命理学是生命模式,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对人类的重大贡献。因为天干地支有严格的时间性、空间性,它在揭示人生规律,反映人生运程、优生优育等方面都有巨大价值。八字和六爻相结合能定位一个人容易得什么病,在哪年得病,能勾画出人生的健康曲线,提供养生保健的完整方案。

四是伦理情感反映疾病
易经象学法则提示我们,人品和身体是全息对应的,上身的病和对上有联系,下身的病和对下有关联,手足疾病和横向有牵连。一点都不会错。
情感和健康相关连:“怨伤脾,恨伤心,恼伤肺,怒伤肝,烦伤肾。”
五是三才之道透视疾病
天下是由有和无组成的,无决定有,无中生有。万物都是天地的子孙,万物可以为我所用,绝不会为我所有。对身外之物贪婪越多,自身免疫力会越差。在六爻体系中,有“妻财生官鬼”组合,妻财是双刃剑,官鬼为用神时妻财可以成就事业,官鬼为忌神时妻财会生鬼得病、甚至生鬼招祸。
人体与生俱来都安装有自愈系统,是天道在身体的网格终端,自行运转不受自我支配,但亟需人类感恩它、顺应它。
还有,孝敬老人绝不只是品行问题,我们会从六爻预测理论得到深刻启发,父母类项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,如同大树的根,不浇水施肥,大树如何茂盛壮大。因此,不寻根敬祖,不仅伤及身体,更关联家族延续。
所以,做人一定要先感恩,做事一定要先助人。孔子讲:仁者寿,利他才可以延年。

三、明确养生方向
易经是宇宙的学问,自然对养生有指导意义。
一是用阴阳论指导养生
养生就是养阳气,要处理好以下关系:
在地理上,山南、水北为阳,山北、水南为阴;在情绪上,积极为阳,消极为阴。还有,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;白天养阳,夜晚养阴;晴天养阳,阴天养阴;背后养阳,前胸养阴;雄性养阳;雌性养阴;地上养阳,地下养阴。在修为上,善良、诚实、正义、奉献养阳,自私、虚伪、索取、邪恶养阴。同时,动生阳、喜生阳、善生阳。阳气旺盛,百病不侵。
在这里特别提醒:营造好和谐家庭是维持阴阳平衡的保障,夫妻闹矛盾时期,肯定是事业受阻、耗财、身体亚健康或病变时期。
人到中年后,必须把动养生和静养生结合起来,节制的动,虚极的静。精神内守,向内关照,知足长乐,病安从来。
二是用五行规划养生
天地人是生命统一体,从根本上讲,人和周围的一切是一种生命联系,万物有灵,草木有情,包括动物、植物、房屋、地理、食品、饰品、器具、色彩、语言、文字、数字、情感等,只要科学选择,合理布局,与时偕行,就可以达到治病健身的目的。
三是用情绪辅助养生
人是感情动物,正常的情绪变化对身体是有益的,如遇喜则乐,有悲则哭,相反,缺少情感表现反而影响健康。但情绪太过则伤元气,大怒伤肝,大喜伤心,大思伤脾,大忧伤肺,大恐伤肾。因此,要学会控制情绪。
四是用类聚滋补养生
万物是以类聚方式共存共鸣的。如平缓、冷静、自然、从容和久远、平安、自信、长寿是同类的;急燥、快速、猛烈、狂妄和昙花、流星、光束、破碎等相类似。
年龄不同养生不同。孔子讲:君子有三戒:少戒色;壮戒斗;老戒得。青年时要享受激情,指点江山,激扬文字,龙马精神,独领风骚;中年时要享受文化,三才独悟,慧眼独具,厚重深邃,王者风范;老年时要享受生活,回归自然,仙风道骨,天地境界,桃源野鹤。
在一年四季,邪气威胁着健康,春有风邪,夏有湿邪,秋有燥邪,冬有寒邪。这些很容易侵入人体发病,要遵循春养生、夏养长、秋养收、冬养藏的规律。
养生还要管控好生理本能。饮食、睡眠、性生活,是生命储备的充分条件。但是,在饮食上,现代人营养比古人严重超标超量,许多人吃出了高血脂、心脏病、高血压、糖尿病、骨质疏松、尿毒症、皮肤病、癌症等;古人“日起而做,日落而息”应时养身,但现代人已经不会睡觉了;现代人交往空间太大,放纵的机会和频次也太过。这些都会物极必反,严重损伤身体。

五是用养心代替养生
多数人关注的是养身,而不是养生。身体出现问题了,许多人会恐惧死亡,但有多少人会恐惧心灵上的病态呢。许多人还在算计,贪婪,怨恨等,只会病中加病。
身体的病态同样是事业的病态,它们是一回事,不是两回事。
“种瓜得瓜、种豆得豆。”嘲笑别人笨者自己孩子更容易笨,年长后还容易得老年痴呆症;爱说刺激话的人容易口腔出毛病;喜欢别人夸奖者事业上很难得志;爱说狠话者易招横祸。这就是平衡。
身体是心灵的镜子,有不染之心才有不染之身,灵丹妙药治不了心病,如贪名伤肺,贪色伤肾,贪财伤肝,百病有心生。
我们有缘结识易经,庆幸懂得了人生本源。
人的根在心,养生的最高境界也是养心。人类“攥手而来,撒手而去”,明明活的是灵魂,偏偏不修善心灵,这是大错特错。
人体是个计算机,每天的所思所想都在输入程序,说的每句话,都会成为人生的预言,自己就是最好的预测师。因此,改变命运必须首先改善程序,修心的人就是变命的人。
貌由心生,境由心造,起心动念要有原则。无私、博爱的生命体如阳光、空气最长久!
总之,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,生命最珍贵的是健康,健康最可贵的是养生,养生最靡贵的是易经。
2021.12.06.

胡焱照简历:
国际易学联合会常务理事
兼地理环境科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
住建部人文环境风水文化研究院专家
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易学文化研究院教授
河北省周易研究会名誉会长
为促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,二十多年来用现代科学精神、科学方法和人文理念修研《易经》,努力实现易学文化与传统文化、现代文化的融合发展。连续多年在国家级媒体登载研究及实务论文,编辑出版了《易经养生》《生活中的风水学》《易学文化与生态文明》《易学视野下的中国名字奥秘》《人文风水》《易经象学》等著作。坚持学用并重,在环境设计、易医养生、人生导航、预测决策、汉字学、数字学、民俗学等方面探寻了诸多规律。致力于易学文化生活化、社会化、时代化的应用实践,曾参与国家大型建筑规划与生态城市规划,应邀到国家机关、高校进行国学讲座活动,为推进现代易学发展做着不懈努力。
|